警卫员活着被送进太平间,逃生后揭开真相,

“究竟是谁干的?简直胆大包天!一定要救活他。”

年十月的一天,延安杨家坪窑洞内,毛主席眉间紧拧,捏着电话的指节泛白,语气更是前所未有的愤怒。

就在十天前,一警卫员因伤医院。

毛主席每天都会亲自过问他的病情。

然而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名警卫员明明还活着,却被人送进了太平间。

这名警卫员是谁,为何能得到毛主席的特殊关照?

又是何人敢将他推进太平间?

参军复仇,初见主席

这个被毛主席从太平间里抢回来的警卫员叫吴吉清,原名吴接传。

他第一次见到主席是在年,并且也是在一个生死关头。

那是一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年代。

彼时,刚从地主家出逃的吴接传因为饥饿,倒在了路边。

有能力施以援手的豪绅没有这份善心,心肠软的穷人又自顾不暇。

年仅21岁的吴接传只能绝望地躺在路边等死,慢慢失去了意识。

“老表,快醒醒。”

不知过了多久,他才在一阵急促的呼喊声中醒了过来。

首先映入吴接传眼帘的是,一个带着灰色八角帽的男子,他帽檐上方有一颗耀眼的红星。

见他醒了过来,那人顿时眉眼舒展,将几张油饼和几个鸡蛋塞到他怀里,笑着说:

“老表别怕,我们是红军,饿坏了吧,快吃点东西。”

图片来自网络

已经小半个月没有吃过一顿饱饭的吴接传接过饼子和鸡蛋,立刻狼吞虎咽起来。

当时的他,被填满的除了胃,还有心。

不过,救他的红军似乎很忙。

一个战士在他耳边说了声“毛委员找你”,他便打了个招呼,就匆匆向前跑去。

吴接传都没来得及问清恩人的名字,只记得对方是个高个子。

而后,看着从眼前走过的红军战士一个个精神抖擞,笑容满面,吴接传心生向往。

他下定决心要成为其中一员。

就这样,吴接传成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

入伍的第二天,身着崭新灰色军装的他小心翼翼地将部队发给他的粮袋、驳壳枪还有一些生活用品收进包袱。

正忙着,突然有一位叫贺庆元的同志找上门来,说是要带他去见秘书长。

吴接传听见有个“长”字,想着肯定是个大官,心里暗暗有些紧张,理了理衣摆,心怦怦直跳。

结果一见到人,他便吃惊地瞪大了眼睛。

这个秘书长竟然就是昨天救他的大个子。

贺庆元十分热情地为他介绍道:

“这是毛委员的秘书长古柏同志。”

吴接传一脸难以置信地看着眼前的人。

只见他的军装和自己的一摸一样,甚至还多了几处补丁。

回过神来之后,吴接传想起昨天的事有些后怕,赶紧鞠躬,连声道歉:

“长官,对不起,昨天吃了您的饼,我不知道您是军官。”

古柏一个箭步走上前来搀住他,温声解释道:

“老表,千万别这样,我们红军没有长官,你成了我们的一份子,大家以后就都是同志了。”

见吴接传脸上的惊惧散去,古柏才接着说出给他安排的岗位:

“组织上分配你到警卫连做保卫工作,给毛委员当警卫,你愿不愿意?”

打土豪分田地的红军在江西农村声名远扬,红军领袖毛泽东的大名更是让所有穷苦百姓为之崇敬。

吴接传也早有耳闻。

刚入伍就能直接到伟人身边去,他自然喜不自胜,一口应下。

到了警卫连的第一天,吴接传便见到了毛主席。

当时,古柏刚把他带到警卫连所在的厢房。

吴接传正准备做自我介绍,却看见战友们突然一脸正色,整齐划一地向他后方敬了个礼。

初次见面,毛主席头戴八角帽,穿着和他们一样的灰色军装,脚下是一双布草鞋。

全身上下除了衣服口袋格外大,所有行头和吴接传这个新兵一摸一样。

但灰色帽檐下的那双眼睛却是炯炯有神,周身散发的气场也是旁人难以企及的。

毛主席

毛主席微微颔首,而后目光锁定在唯一的生面孔上,眉眼一弯,含笑问道:

“你就是新来的小鬼吗?叫什么名字?”

吴接传因他的平易近人有些受宠若惊,但还是鼓起勇气看着他的眼睛,点了点头,一字一顿地回答道:

“吴、接、传。”

因他说的是赣南方言,毛主席没太听懂,便伸出手掌,让他在手心写一写。

吴传接顿时一脸局促,踌躇了半响,才不好意思地解释:

“报告毛委员,我不会写自己的名字。”

闻言,毛主席脸上依然挂着淡淡的笑意,眼中没有吃惊,更没有鄙视,而是从上衣口袋里取出笔和一个小本子,在空页写上了三个字,挨个指给吴接传认,缓缓念道:

“吴、吉、清,你的名字很好听,可总要写成几个字吧,这三个字不一定是你原来的名字,但参加了红军,改了新名字也好听嘛。”

就这样,吴接传从此改名叫“吴吉清。”

说完,毛主席将纸张撕了下来,递给吴接传,又问:

“为什么参加红军?”

吴吉清

听到这句问话,吴接传准备接纸条的手顿在半空,微红的眼框渐渐燃起恨意,咬牙切齿地答道:

“我要报仇!”

而后,在毛主席的追问和关怀下,他慢慢敞开心扉,道出了事情的缘由。

倾诉身世,保卫主席

吴接传的家乡在江西赣州会昌县一个叫霞族的村庄。

他们家祖祖辈辈都以在地主家当长工为生。

连着几辈人都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吴接传是家长长子,8岁起便跟着母亲四处讨饭。

长到13岁,吴父便延续家族传统,将儿子也拉上了自己的老路,去当地地主吴喜宾家中做长工。

然而,父子俩没日没夜地干活,累得面黄肌瘦,得到的工钱却连一家人的口粮都不够。

吴喜宾一边压榨他们的劳力,还要一边辱骂他们,经常阴阳怪气地唱着:

“衫打结头裤打绦,满身喷臭叫化臊。”

年,不堪生活重担的吴父最终还是累倒了。

可当时吴母身怀六甲,本就揭不开锅的吴家又要多张嘴吃饭。

无奈之下,吴父一横心,便将祖辈留下了三间破草房和仅剩的一亩薄地,典卖给了地主吴喜宾。

谁料待他们交出了地契,吴喜宾却翘着二郎腿,随意拨了拨算盘,说道:

“你这些破房产能值几个钱呐,我顶天了给你算,连我的租钱都还不上,还倒欠我八石净谷。”

说完,他让家丁夺过地契,头也不回地走了。

就这样,地主半文钱都没留下,便收走了吴吉清一家人唯一的安生之所。

自那以后,全家人只能睡在草垛里,新生的小妹妹也因没有奶水而奄奄一息。

可吴喜宾还是不肯善罢甘休,经常带上恶狗上门逼债,非要吴父偿还那八石净谷。

吴吉清的弟弟被恶犬狠咬了一口,腿上鲜血直流。

见状,虚弱不堪的吴父怒火攻心,一口气没上来,倒下去便再也没能起来。

当晚吴喜宾带人闯进家门,指着吴父的尸体,恶狠狠地说:

“上自天堂,下至黄泉,都没有你的地方。”

图片来自网络

刚出月子的吴母死死抱住丈夫的遗体,连声哭求。

吴喜宾的儿子一脚将她踢开,作势就要朝吴父冲过去。

吴吉清忍无可忍,一把揪住地主少爷的衣领,将他掷到地上,扑上去就是一顿拳头,而且拳拳到肉。

但彻底与地主撕破脸皮之后,吴吉清在霞族村便再没了容身之所。

吴母为了保他平安,只能将他送到几十里外的水口村,给地主龙存发作长工。

可惜天下的乌鸦一般黑。

吴吉清依旧没有安生日子可过,压迫无处不在。

他的反抗就像是蜉蝣撼大树,除了招致更加残酷的报复,没有任何结果。

后来听说邻县吉安的井冈山上有一支队伍,专门打土豪,替老百姓撑腰,吴吉清蠢蠢欲动了好几次。

但因舍不得家里人,始终有些犹豫。

直到红军救了自己一命,吴吉清才终于下定决心。

井冈山会师

他的一番倾诉,让满屋子的战士都想起了自己的过往,一个个攥紧拳头,眼含热泪。

毛主席心疼地摸了摸吴吉清的头,然后指着屋内的战士们,对他说:

“我们红军是从穷苦大众里走出来的队伍,都和你一样遭受过压迫,地主土豪是我们共同的敌人,要报血海深仇,每个革命战士就得依靠党,依靠革命。”

这一番话,听得吴吉清和屋内的其他警卫都热血沸腾。

第二天,他请人给母亲带了个信之后,便跟着红军大部队踏上了革命的征途。

很显然,与大多数红军战士相比,吴吉清是格外幸运的那一个。

毕竟没几个人能和他一样,刚入伍就能跟在毛主席身边聆听教诲。

但是刚到岗两个月,吴吉清便犯了错误。

那时,蒋介石在中原大战的战场上不忘井冈山上的“宿敌”,派出十万大军“会剿”井冈山,预备将革命的火苗扼杀在摇篮里。

而毛主席之所以会带着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就是为了转移国民党的火力,以围魏救赵,解井冈山之困。

红四军3千多名战士要对抗装备精良的几万国军,必须要以一挡百,

所以他们在赣南的处境其实极为艰难。

没过多久军粮便告罄,战士们顿顿只有黑面馍馍,伴着清汤寡水的煮白菜。

而毛主席一直是和战士们一起用餐的,没几天便瘦了好几圈。

吴吉清看在眼里,中心万分焦急,生怕毛委员的身体出问题。

一次巡逻时,他见一农户院里挂了一串火红的辣椒,心中大喜,敲了门便走进去,跟正在浣衣的大娘说:

“我们首长爱吃辣椒,不知您能不能给我一点。”

那农家大娘见他是红军,二话没说,伸手就摘了一串递给他。

当晚,吴吉清兴高采烈地端着一盘炒辣椒,去给毛主席送饭。

毛主席见多出来一道菜,挑了挑眉,开口问道

“吴吉清,哪里来的辣椒啊?”

“找老表要的。”

吴吉清脱口而出,丝毫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但毛主席却突然拧起眉头,以往的和蔼烟消云散,沉声问道:

“你们连长给你讲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没有?”

吴吉清茫然地摇了摇头,但察觉到氛围的变化,他顿时站直了身体。

见他不知,毛主席才缓了脸色,耐心教导:

“那这事不能怪你,但你从现在起要记住,工农的东西,不可拿分毫,回去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背下来,下次背给我听。”

而后,毛主席还让司务长从他的伙食费里,拿出辣椒钱还给老乡,并且让吴吉清亲自登门致歉。

这次辣椒风波之后,吴吉清对伟人的崇敬之心更上了一层楼,做事也变得更加谨慎小心。

此后六年,从中央的五次反“围剿”,到2万5千里的长征路,从赣南到延安,吴吉清一直跟在毛主席身边。

两人也因此结下了如父如子,亦师亦友的感情。

年,春节刚过,毛主席亲自率领红军东渡黄河,寻求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的机会。吴吉清则被分配到中国工农民主政府国民经济部,当管理科长。

但谁也没想到,刚离开毛主席两个月,他就被送进了太平间,还差一点就进了鬼门关。

死里逃生,告别主席

刚到经济部时,因为文化水平低,吴吉清工作起来很吃力。

单是十三位数的九十一颗算盘珠子就让他头昏脑涨。

毛主席明白吴吉清的难处,还特地给他请了个师傅——中央政府秘书长谢觉哉。

临行前,他再三嘱咐吴吉清:

“谢老学问深,你有什么不懂的都可以问他。学一学文化,对你也有好处。”

吴吉清感动不已,给主席敬了个军礼,朗声立下军令状:

“主席,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工作,好好学习。”

从那之后,他白天在工作之余会跟着谢老学一个小时的文化,一天认五个生字,还要学着组句,写文章。

到了晚上,吴吉清又时常通宵达旦地学习打算盘,记账。

做警卫的几年里,他深知毛主席也经常工作到深夜。

困的时候,他就效仿主席,到院子里吹吹风,清醒一下头脑再继续学习。

在这样的努力之下,吴吉清不仅很快就学会了大部分的常用字,还会写短文章,财会知识也长进不少。

但这样不分昼夜的学习和工作,再加上红军伙食不好,没过多久,他的身体就出了问题,连路都走不稳。

起初,吴吉清以为是水土不服,就没太在意,一直忍着没说。

两个月后,毛主席回到延安,见他涨红着一张脸,步子也是飘飘然的,医院。

可吴吉清只是摆了摆手。无所谓地说:

“不要紧,过两天会好的。”

结果仅过了五天,他便高烧到三十九度五,浑身瘫软,连床都下不来了。

毛主席闻讯赶来,还带来了随行的军医钟福昌。

“吉清同志可能是得了伤寒,医院才行。”

听了钟福昌的话,毛主席连忙让警卫找来担架,将吴吉清抬医院。

而后,经医生诊断,他已经由重感冒转成了重伤寒,而且有传染的风险,只能住在隔离病房。

病情的严重程度让吴吉清始料未及。

更让他惊讶的是,入院后第二天,毛主席和谢医院。

吴吉清赶紧捂住口鼻,憋着气说道:

“主席,谢老,你们快回去,传染给你们可不好了。”

可毛主席却神情未变,没有丝毫畏惧,拉过两把椅子和谢觉哉一起坐下,不停地鼓励吴吉清要战胜病魔。

从那之后,谢觉哉几乎每天都会来探病,并且经常带来毛主席的问候。

但吴吉清的病非但没有好转,还一天比一天更加严重。

他的体温一度超过了四十度,嘴唇干裂,舌头也没有知觉。

第十天,谢觉哉向往常一样来到吴吉清的病房,但病床上却是一张生面孔。

他找到主治医生一问,却得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答案:

“死了,人在太平间里。”

见那医生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谢觉哉火冒三丈,瞪着眼,高声质问:

“我昨天来看,人还清醒着,今天就死了?”

那医生见他动了怒,脸颊不知为何有些泛红,转了转眼珠,回答:

“您昨天走后,他就再也没醒过来。”

谢觉哉凝视了对方一会儿,心里起了疑心,话锋一转:

“你在哪里入得伍?”

那人不假思索地回答:

“救济寺。”

谢觉哉没再多说什么,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便转身离开了。

救济寺是红军走出草地后,渡过包座河之前路过的一个地方,在那里红军曾歼灭了胡宗南的一个师,还俘获了敌人的两个团。

看来这位医生的身份不简单。

但当务之急还是要找到吴吉清。

谢觉哉赶紧找到走过长征路的女红军张秀英。

而后,两人一起赶往太平间,在土炕的草垛上找到了吴吉清。

谢觉哉一摸他的脉象,果然还微弱的跳动着。

吴吉清被紧急送往急救室抢救。

那位主治医生也匆匆赶来,红着脸跟谢老解释道:

“治他病的药没有了,救不活了。”

谢觉哉横了他一眼,没有接话,转头对张秀英说:

“请王斌医生过来。”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也极为震怒,交代道:

“简直胆大包天,这可是走过长征路的同志,是党和国家的财富,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抢救,需要的药,我马上让钟福昌同志去找。”

在毛主席和谢老的关照下,吴吉清才捡回了一条命。

后经查明,那个形迹可疑的医生其实是个混进革命队伍的反革命分子。

康复后,吴吉清第一时间去了杨家坪窑洞报到。

毛主席笑着递给他一杯水。

吴吉清接过一看,茶杯里放了一根折成两截的火柴棍。

他正疑惑着,只听主席解释道:

“吹开火柴棍再喝,就压不住冷气了。”

原来,毛主席是怕他喝得太急,压住肚子里的凉气,再生病。

作为一个警卫员,能得到革命领袖如此细心的关怀,吴吉清不禁感动得流下眼泪。

主席的救命之恩,关切之情,他无以为报,唯有以更大的热情投身革命。

抗战结束后,毛主席赴重庆谈判期间,吴吉清被派往内蒙古工作。

自此,两人一别便是17年。

毛主席

年,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商业厅厅长的吴吉清赴北京,参加全国商业工作会议。

在中南海的怀仁堂,毛主席在会议间隙,抽出一点时间专门接见了他。

时隔多年,毛主席华发半白,但一双眼睛还是明亮如炬,灿若星河,开口时依旧中气十足:

“小吴变成了老汉,怎么样,一切都好吧?”

吴吉清理了理衣摆,像从前那样给主席敬了一个军礼,将这些年的工作生活情况一一汇报。

毛主席满意地点了点头,嘱咐他要再接再厉。

这次短暂的会面也是他们之间的最后一面。

而后,吴吉清一直留在内蒙古工作,从商业部到建设兵团,他用自己的兢兢业业来报答主席的救命之恩和知遇之恩。

年,75岁的吴吉清退出了一线。

晚年岁月中,他亲手编写了一本《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来纪念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岁月,怀念如慈父般悉心教导他的毛主席。

后记

毛主席曾有诗云:

“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他的一生都在用一颗“兼爱”之心践行着这一诺言,爱着这个国家和人民。

他的真诚相待换来了华夏儿女延续百年的崇敬之情。

从此,只要提及伟大的领袖,不必言其名,我们也知道是在歌颂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nxiaohuae.com/hhzz/115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