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王双国茶园是下半辈子的新起点

我叫王双国,今年45岁,是盘州市沁心生态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茶叶加工厂的负责人,今天我要讲的是我和茶园的故事。

王双国(右一)在茶叶加工厂忙碌

民主镇沁心茶场从3月初就开始采茶,每到春季,茶园陆续迎来收获季节,采摘、杀青、炒制、交易、运输,一切工作都有条不紊。到今年到4月上旬已经卖出多斤干茶,价值近60万产值,每天这里最多的时候有两百多人采茶,除了为民主镇大厂荫村,谭家寨村的村民提供就业,大山镇射麦厂村的村民也是基地的常年务工人员。在这采茶的村民和我都很熟,每次看到大家都能在茶场工作有收入的时候我就更加坚定自己当初的选择。  年,盘州市大力发展茶产业,在哥哥王剑的建议下,我们在家乡引入茶叶项目。然而当时我们面临的是荒山荒岭。曾经在瘦弱的土地上,乡亲们为了谋生,砍伐开荒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地越来贫瘠。

王双国手机里记录着开辟荒山种植茶园的画面

在海拔至米的荒山上,为了让亩茶叶种植存活,怕用锄头挖松动茶叶苗,影响存活率,我们组织人工手动除草,这样也让各方面的资金都很紧缺。我们也努力克服着艰难的基础条件。荒山上水电路都不通,我们就用蜡烛照明,在石棉瓦盖简单的工棚休息,山风很大的时候工棚的蜡烛常常被吹熄灭,但是要改变荒山面貌的决心从未改变。后来在政府的扶持下,水电路都打通了,为了茶园发展解决资金难题,政府还帮助我们进行贷款,并按照政策给与补助,在十多年的不懈发展中,才有了今天多亩的茶园春色。  我们在茶园中种植吊杉树涵养水土,还种植了杜鹃花,茶树让山相连,茶中有林,林中有茶,有山花,家乡也从荒山变成了画廊。

现在的茶园新面貌(沁心茶场供图)

而我也从茶园种植到茶园管护,一路转变成生产加工负责人。因为茶,我成为了一名炒茶师傅,为了提高制作工艺,前往福建、浙江等地学习,大厂荫村的王志超也跟着学习炒茶而今是茶场加工车间的主力军,远近的加工厂更是常派人到茶场学习。现在我每天待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加工厂,这里就是我下半辈子的新起点。我用家乡的含笑花研制了一款含笑花茶,还获得了奖项,每年采收茶叶的时候我最期待的也是装封茶样到各项比赛中,因为每一次比赛都是一次检验,不仅能互相促进学习还能反馈出制作工艺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得到进步。制茶,是个细心活儿,也是一个考验耐心的活儿。摊青的茶青称重后运送到杀青机,经过均匀受力杀青后再经过冷却、揉捻、脱水、做形等工序,这些简单的动作需要重复成千上万次,要保证一锅好茶,就得守着,茶的鲜爽之味,就来自每一道工序掌控的“火候”。  杀青、回潮、揉捻、脱水、翻炒,脱水后的茶青经过十分钟回潮进入锅内翻炒,经历三道工序分锅炒制后经过三步骤,茶青从小蝌蚪形状经压搓挤中成为一粒粒蜷缩成圈的圆形颗粒,这就是我最近在炒制的“绿珍珠”。

王双国炒茶

每次,在夜灯下终于完成一批茶的炒制的时候,那沁人心脾的清香总能让一天的忙碌得到慰藉。我已习惯夜晚的茶香,也乐于白天的忙碌,手机里一直保存着开辟荒山种植茶园的画面,还有今年4月‘沁心茶王杯’春茶摄影采风活动的画面,各处爱茶、爱摄影的宾朋在茶园以镜头记录下家乡茶园美景,这满山茶园,有家乡的发展变迁,也有我的梦。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魏容

编辑屠琪

编审马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nxiaohuae.com/hhzz/115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