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木兮木有枝朱圉山与桃花的邂逅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便宜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山有木兮木有枝——朱圉山与桃花的邂逅

图文/冀城晨光

古冀三月,春色盈野,繁花似锦,红紫千千。朱圉山上的桃花开了,花色醉人,人面桃花,两相辉映,是春天最动人的色彩。

桃花是中国传统的园林花木,原产于中国中部、北部地区,其树态优美,花朵丰腴,色彩艳丽,极具观赏价值,是文学创作的常用素材,后经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

桃花之美,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审美趣味和情感积淀。《诗经·周南·桃夭》有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繁盛鲜艳的桃花,形容女子艳丽动人,意浓神近,耐人寻味,千古名句。清姚际恒评曰:“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古人以桃花喻妙龄女子,将女子之美与桃花之美融通,以桃花譬喻女子之姿容,而以女子比拟桃花之神韵,二者的结合恰到好处。从此,桃花之美成为根植于中华文化深处的审美元素,固化为千年的文化意象。

桃花是中华文化里的美好意象。《诗经》以后,描写桃花的经典之作,莫过于崔护诗《题都城南庄》,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美丽的面容与娇艳的桃花互相衬托,分外红润。张举《桃花三月天》:“莫道蜂蝶往来忙,果然娇艳世无双。”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桃花具有“令人好颜色”之功效。人面桃花,便成为女子美艳的代名词。

桃花之美,亦在山水之间。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了世外桃源的景象:东晋太元年间,有渔人“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桃花林,没有刻意的渲染,仅仅用“落英缤纷”,就渲染出世外桃源的美好景象。李白《山中问答》也是写山间桃花,诗云:“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正是栖碧山的桃花,让李白感受到别有天地,非人间之美。从陶渊明和李白的文字间,我们感受到桃花之美,又是如此超凡脱俗。

桃乃仙木。自古以来中国人认为桃有辟邪的作用,对桃木有着特殊信仰。《山海经》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东海中的度朔山上有大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在东汉时已盛行春节挂桃符的风俗,五代时在桃木板上书写联语,其后书写于纸上,称为春联。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春联者,即桃符也。”《典术》云:“桃乃西方之木,五木之精,仙木也。”古人以桃为仙木,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

朱圉山是华夏名山。《尚书·禹贡》: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禹敷水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书·禹贡》

史传,大禹治水,初奠山川。奠,使其稳固之意。甘谷朱圉山有“禹奠朱圉”石刻,意为稳固朱圉,而非祭奠朱圉。

桃花开了,含苞怒放,娇媚丰腴,茂盛艳丽,摇曳着婀娜多姿的桃枝,醉人的馨香扑面而来。桃花与朱圉山的邂逅,也是这般楚楚动人。一个是千古名木,一座是九州名山;一个是《诗经》名篇,一个是《禹贡》闻名;一个是花容嫣红,一个是山色带赤。也不知是谁羞红了脸,二者竟是如此相映成趣。桃花与朱圉的偶遇,《诗经》与《尚书》的对话,纵有千年之隔,宛如初见。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春秋《越人歌》)。

朱圉山的桃花,也有悠久的历史。《伏羌县志》记:“果之属有杏、桃、梨等。”“作为生息所资。”清代甘谷人将桃作为重要的生活物资。古今依然。阳春三月,朱山桃花吐妍。桃红山赤,两相辉映,是朱山桃花的独有气质。

桃花之美,娇美常让人联想到生命的丰润,根植于中华民族内心深处,存乎山水之间。桃乃仙木,守护着中华民族的心灵家园。

桃花与朱圉山的邂逅,是名花与名山的对话,千年之约,春风几度,山含情,花含笑。

作者,冀城晨光,甘谷十里铺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nxiaohuae.com/hhxx/119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