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简单一句说出了

说到李清照,热爱诗词的人必然知道她是婉约派代表,千古才女第一人。知道她创作的风格人必然知道她的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她的词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然而下面的这首词,定让大家觉得耳目一新吧!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北宋·李清照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写这首词的时候,李清照她的心情必然是极好的。被爱情滋养的女子果然是羞中带涩,娇俏可人!

在卖花人的担子上,买得一枝含苞待放的花。晨曦的露珠也在那花色之中留下痕迹,让花儿显得更楚楚动人。我怕丈夫看了花之后犯猜疑,认为我的容颜不如花儿漂亮。我这就将梅花插在云鬓间,让花与我的脸庞并列,教他看一看,到底哪个比较漂亮!

这敏感的心思,如撒娇一般的傲娇,像极了被宠坏的女孩子!李清照写这词的时候是与夫君赵明诚新婚燕尔时。

宋朝都市常有卖花担子,一肩春色,串街走巷,把盎然生趣送进千家万户,李清照这天,必然是与身边人出去走走,感受这汴京的繁华。她看到那卖花的担子上,千朵万朵花儿争相斗艳的,有一朵花儿瞬间夺了眼球,她手执鲜花,满怀深情地进行欣赏。

一开头写在卖花担上买得一枝花,但不说买得一枝花,却说“买得一枝春欲放”,就写得有含意。“春欲放”三字,表达了她对花儿的由衷喜爱,其中“春”字用得特别好,既可以指春色、春光、春意和春天,也可以借指花儿本身,当然也指李清照本人的心情(新婚燕尔,春心怒放)。

“春”字意境大,能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联想。“欲”字,有将要的意思,说明春意还没有蓬勃。从没有蓬勃中看到春意的将要蓬勃,这正是因为词人的敏感心思。接下来笔锋一转,“泪染轻匀”,写花的容态,花儿被人折下,似乎在为自己命运的不幸而哭泣,直到此时还泪痕点点,愁容满面。这一“泪”字,就把花朵拟人化了,再缀以“轻匀”二字,便显得哀而不伤,娇而不艳,其中似乎渗透着女主人对它的同情与爱抚。

“犹带彤霞晓露痕”,花朵上披着彤红的朝霞,带着晶莹的露珠,露水像珠,正好同美好的花朵结合。不仅显出了花之色彩新鲜,而且点明时间是清晨,整个背景写得清新绚丽,透露了词人的爱花感情,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新婚的欢乐与甜蜜。

上片写买花,下片就写戴花了。

首先,作者从自己本身说起,侧重于内心刻画。“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一出口像喃喃低语,好像与上文无关,其实是暗中相关的。上面已经用拟人化手法把花说成有泪,这里用比奴面,正是拟人化写法的自然发展。此句活脱脱的画出一位新嫁娘自矜、娇羞甚至带有几分不自信的心理。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李清照很可爱?她的容貌本已经是超然脱俗的,再有一身才情加身,自然是清丽脱俗,不可方物。

但同“犹带彤霞晓露痕”的鲜花相比,害怕自己还不够娇美,因此怀疑新郎是否会嫌弃她的相貌。这里表面上是说丈夫会嫌弃她的相貌,实际上是她揣度郎心,曲笔表达,轻灵有致,像极了沉浸在爱情中不自信的姑娘家。

同上片相比,前面是以花拟人,这里是以人比花,角度虽不同,但所描写的焦点都是新娘自己。从娇美的鲜花过渡到自身身上,产生要与花比美的想法,就如我们现在的情侣,女孩子往往会瞅着男孩子说我和她谁更美一样。李清照通过这个想法,引申出她和新郎情投意合,新婚蜜意,相亲相爱的感情来。

借着把花插在头发上比美的举动,来衬托两人的爱情美满,这首词就显得很有了意义了。

接着二句“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是从人物的思想写到人物的行动。为了得到新郎的欢爱,词人就把花儿簪鬓发上,让新郎看看哪一个更美,词到这里戛然而止,虽没有写明谁更美,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丈夫赵明诚必然是满眼含笑,心中满是欢喜的看着这娇艳如花的新婚妻子,他说出口的话自然情浓蜜意。

“云髻斜簪”,丰神如画。这时的李清照,写出了闺房的乐趣。

全篇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李清照享受爱情的美好心情,和丈夫相亲相爱的美满感情。可谓达到了“乐而不淫”的艺术境界,全词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一首独特的闺情词。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

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这首《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是她很难得的闺房乐词,因此很多学者认为这首不是李清照的作品。

然而李清照本性很真,不造作,敢爱敢恨,在她爱情甜蜜时写下的词也不一定就是假的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nxiaohuae.com/hhzz/119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